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斯拉,最近传出加码降价消息。双十一期间,有博主爆料透露,据特斯拉内部消息,Model 3、Model Y两款车型即将开启降价,并且降价幅度堪称史无前例。该消息目前未得到特斯拉方面的回应,但不管真假,特斯拉降价跑量已成定局。
此前10月24日,特拉斯公开宣布对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整,最高降幅3.7万元。进入11月,特斯拉再度推出最高8000元的保险补贴方案变相降价。
特斯拉连番降价,对新能源市场将是一场“地震”,一众造车新势力以及忙着向新能源转型的其他车企的市场份额很大可能受到挤压,据公开报道,包括零跑、小鹏、哪吒、福特电马等在内的车企已纷纷“跟牌”。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仍有自主车企顶住了这波降价压力,发力冲击新高峰。
特斯拉降价,引发蝴蝶效应
作为新能源头部品牌,特斯拉降价从来不是特斯拉一家的事儿,而是“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走势。去年7月,Model Y标准续航版降价就曾引发过新能源车市的一场价格战。这次亦然。
特斯拉宣布降价之后,福特电马赫科技10月31日宣布,旗下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全系车型价格下调2万-2.8万元不等。同时,更多车企通过“订金膨胀”、“保险立减”、“购车返券”等方式变相降价:小鹏综合优惠最高5.5万元、哪吒部分车型优惠4000至14000元,问界部分现车赠送8000元保险、长城汽车旗下欧拉汽车最高优惠5000元、零跑通过发放大额返现券变相降价6000至12000元……
各种降价外,还有车企直接推出低价车型,如零跑汽车就宣布将推出更便宜的C11增程式动力车型,还计划于明年第3季度推出C01增程版,预计起售价可能降至17万元左右。董事长朱江明直言,新增低配版车型、提升增程式在产品矩阵的占比,主要是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和竞争对手降价带来的影响。
而引发特斯拉本次在中国区降价大促的关键原因是,自主品牌车企的迅猛崛起已经对特斯拉的销量构成致命威胁。
10月份,Model 3、Model Y中国区销量呈断崖式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在10月份,Model 3销量仅2809辆,Model Y只卖出了14391辆,此前九月份,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分别为30919辆、46694辆。
在10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中,特斯拉中国也被上汽通用五菱、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同行超越,排名从九月的第二位跌落至第八位。一众超越者中,吉利汽车、长安汽车表现尤其强势,新能源销量同比增幅高达310.2%、408.4%。
其中,吉利汽车实现反超,很大程度得益于极氪的优异表现。这个在高端阵营与特斯拉同台竞争的品牌,在特斯拉遭遇滑铁卢的10月呈高速增长之势,一举冲破了月交付万辆的大关,截至10月底,首款车型极氪001累计交付量达到55600辆,平均订单超33.6万,已连续三个月位居30万元以上中国品牌纯电车型销量冠军。强劲的销售表现,也让极氪在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中得以保持淡定。
吉利多元布局保驾护航
事实上,不仅仅是极氪,吉利目前旗下众多在售新能源车型在本轮降价中亦暂时顶住了压力。目前,吉利在新能源领域采用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方式,现已构建起覆盖混动、纯电、换电、甲醇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新能源电气化发展体系。
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企业最为熟知的投资原则。吉利在这四大赛道并行发展,犹如构建起了一个稳固的四方形,撑起了整个新能源大盘,也更经得起市场各种风浪的冲击。四大赛道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将吉利跟风降价的必要性降到了最低。
在纯电领域,除极氪之外,吉利品牌旗下几何纯电系列表现一直亮眼。根据吉利汽车披露的销量月报显示,几何今年已经连续十个月实现100%以上的同比增速,2月最高同比增长甚至达到863%。1-10月,几何累计销量116822辆,同比大增215%。
在混动市场,吉利的雷神系列车型(含HEV)多次实现月销破万,今年1-10月累计销量达到48570辆。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吉利原有产品矩阵,以及接下来插混车产品矩阵,无论轿车-SUV还是中端-高端的产品覆盖度也是车企中最全面的,在新造型、新名字状态下更容易拿到市场新定位与吸引力。该行预计到明年底,吉利+领克的雷神插混9款车合计月销有望达到约5万辆,带来销量增长、价格带上移双重助力。
换电赛道的风头虽及不上纯电和混动,但市场增长空间并不小。艾瑞咨询预测,换电乘用车2025年销售量预计达176万辆,CAGR约85%,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约17%。吉利旗下换电品牌——睿蓝汽车已成功切入该赛道,1-10月累计销量达到37462辆。
在甲醇领域,吉利第四代帝豪醇电混动车已经正式入局乘用车市场。据了解,吉利目前已投放市场2.7万辆甲醇乘用车,单车最高运行里程达150万公里,累计行驶里程近100亿公里。
顺势愈发笃定,以吉利为首的中国自主品牌算是牢牢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并展示出了极强的市场影响力,在与曾经叱咤中国车市的外资品牌角力中也丝毫不落下风,并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这场竞逐游戏中的规则制定者。